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近日,YABO平台在线登陆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文化产业融入乡村振兴学术论坛”正式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长铃、大自然协会项目总监张海江出席论坛并进行了学术报告。论坛由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高家骥主持,校内外专家学者近600人在线上主会场和B站分会场参加。
曹福存院长致开幕辞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缘起,对几位专家的出席表示热烈欢迎。他提出,要推进乡村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业态,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康养农业等,打造多元文化综合体,形成辽宁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YABO平台在线登陆中国有限公司将依托专家智库和论坛等多种形式,共同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方李莉做了题目为《中国艺术乡建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从中国艺术乡建产生的背景与缘起为切入点,分析中国艺术乡建的不同类型以及代表性的项目。引导大家思考中国的艺术乡建是如何形成的,通过三个代表性案例展开讲解同时对艺术乡建进行多种探讨,促进民众自我觉醒,发掘和学习传统手工艺,吸收外来新的设计思想,发展当地手工艺,推动手工艺复兴和新的经济增长。总结出艺术家发起、政府支持、企业资助、村民参与的成功模式。
郑长铃做了题目为《非遗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之文化问题思考》的报告,他提出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乡村非遗保护关键词,认为传承发展是保护的应有之义,强调我们要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根本问题是文化振兴问题,是民众生产生活问题。通过辨析"物质"与"非物质"、静态与活态的意义,使我们了解到每个具体的物质文化对象,都是不能被不同主体所共享的。人类文化与社会历史是一体发展的,引导其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再创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张海江做了题目为《一滴水的未来,青山村未来乡村实践》的报告以一滴水的未来,青山村未来乡村实践为题,讲解未来乡村是探索逆城市化趋势下乡村的生长模式,城市的聚集产生生产力,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跨时间和空间进行协作。分析了当下高度城市化带给人们的是诸多负资产,如高房价,物价,环境污染,高通勤时间等等,从而得到这些负资产是年轻人选择城市周边乡村的根本原因。
论坛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几位专家对于文化产业融入乡村振兴从不同的角度结合实际展开讲解,内容丰富,让大家深入了解了中国艺术乡建的理论,学会站在非遗的视角思考乡村振兴之文化,同时对国际和国内前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艺术设计学院不断对外寻求交流合作,对内积极谋划学科、专业发展,推动产学研进一步融合,进一步提升师生们的学术视野和科学素养。下一步,学院将依托科研基地,围绕乡村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培育文化产业,把文化和生态资源转化并嵌入辽宁地域乡村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文图/高家骥 审稿人/曹福存、朱岩
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英国杜伦大学客座高级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出版有十余部专著,并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及重点研究项目。多篇论文和专著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等不同国家的文字并出版。曾任北京市第十三届、十四届人民代表。所获得的荣誉有:全国总工会授予 “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称号;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的称号;全国妇联授予“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的称号,2014APEC女性领袖峰会授予:“最杰出女性奖”。
郑长铃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研究员,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UNESCO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第一届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民协中国民间文化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省弘一大师文教艺术研究院院长、全国文化智库联盟常务理事、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人文艺术教育联盟专家理事。著有《陈旸及其<乐书>研究》《大乐天心》《大乐天心续编》《大乐天心三编》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及时空可视分析技术研究》子课题《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建设》、福建省社科重点课题《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文化海外传播传承研究》《唐代乐舞遗存与当代南音传承传播研究》等,发表文论百余篇,主编论文集、丛书、集成近百册。近年发表《重释文化,助推高质量发展》《闽东之光“点亮”的文化思考》《中国道路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优越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认知调查报告》等,被学习强国等平台转载。
张海江:中山大学逻辑学哲学学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事物管理与环境科学双硕士毕业。现供职于大自然保护协会,工作领域为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水源地保护,农村社区发展和环境教育。曾在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区——四川老河沟保护区工作,负责保护区科研标准化和保护区全面管理制度建立。2015年开始在杭州市余杭区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万向信托合作建立中国乡村水源地保护项目,并将当地废弃小学改建成青山自然学校,向周边城市学校、企业和各类组织开放自然教育和志愿者活动,致力于将青山村打造为中国第一个集自然保护、自然教育、生态旅游、传统文创手工艺为一体的生态村落。2018年,推动TNC与丽水市人民政府签订国家公园战略合作协议,主要与百山祖国家公园合作保护地役权,志愿者体系创建和管理、国家公园徒步旅行开发等项目。2021年,负责世界银行浙江新安江生态保护贷款项目水基金项目,致力于农业污染治理和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